【護胃必讀】胃瘜肉切除還是追蹤?癌變風險、症狀、治療一覽
是否曾在胃鏡檢查中被告知有胃瘜肉?這個看似陌生的名詞,其實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疾病。但胃瘜肉到底是什麼?它會不會變成胃癌?又有哪些症狀需要注意?該不該切除?別擔心!本文將為你一一解答,讓你對胃瘜肉有更深入的了解,做出正確的健康決策。
什麼是胃瘜肉?
胃瘜肉,又稱胃黏膜瘜肉,是指胃黏膜表面隆起的異常組織。正常人的胃黏膜透過胃鏡看起來是平滑有光澤的,而當醫師從胃鏡看到病人的胃裡頭有突起物時,其中一種可能就是瘜肉。胃瘜肉可單發或多發,大小不一。
胃瘜肉的種類
胃瘜肉可分為多種類型,主要的分類包括:
類型1:胃底腺瘜肉 (Fundic gland polyp)
在所有的胃瘜肉中,佔最大宗。形狀大多呈半球狀,表面帶光澤,大部分小於0.5公分,很少超過1公分。通常長在胃體或底部,尤其是大彎處。
若患者有幽門螺旋桿菌引起之慢性發炎,反而不易長出這種瘜肉;亦有患者進行除菌療程後,在後續追蹤中發現新長出的胃底腺瘜肉。
類型2:增生性瘜肉 (Hyperplastic polyp)
這類患者多數是長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,整個胃呈現慢性發炎的狀態。
有醫生戲稱這類瘜肉為「爛草莓」,因增生性瘜肉的顏色看起來明顯較紅,形狀多樣,表面有些微凹凸不平,有較大機會會糜爛、出血。
類型3:腺瘤性瘜肉 (Adenoma polyp)
雖然名稱也有瘜肉,但腺瘤性瘜肉卻需要多加關注,因其是胃癌的前身。
但其發生的比率不到1%,患者通常因於幽門螺旋桿菌的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生。
胃瘜肉的症狀
多數胃瘜肉患者沒有明顯症狀,通常是在胃鏡檢查時偶然發現。但部分患者可能伴隨上腹部脹滿、噁心、嘔吐、疼痛、燒心等情況。
胃瘜肉會變成胃癌嗎?
胃瘜肉有發展為胃癌的風險,但風險大小取決於瘜肉的大小和病理類型。
若患者是胃底腺瘜肉, 未來發生癌變的機會微乎其微,因此通常醫生不會刻意切片或切除胃底腺瘜肉,除非大於1公分、瘜肉表面有潰瘍或位於胃竇部。
而增生性瘜肉得 癌變的機率不到1%,大小通常在1公分以下,但是也有可能長到2公分以上。如果發現大於2公分的增生性瘜肉,則癌變的機會增多,或是增生性瘜肉看起來爛爛的、易出血,就需要考慮切除。
至於腺瘤性瘜肉的癌變風險高,屬於癌前病變,因此一發現疑似腺瘤時,就需要切片證實或直接切除。醫生會建議患者同時進行幽門螺旋桿菌的殺菌治療,並固定一年做一次胃鏡檢查。
胃瘜肉的治療
對於較小或良性的瘜肉,醫生可能會建議患者可定期胃鏡追蹤觀察。
但若是需要切除瘜肉,大部分瘜肉都能透過胃鏡進行切除,手術一般在一日内可完成。需留意手術後出現大量血便、嚴重腹痛或腹脹,就要立即就醫。
生活上要特別注意的是,接受瘜肉切除手術後的3天內應採軟質飲食、避免高纖食物,一週內勿做劇烈運動、提重物,也不要吃刺激性食物、飲酒。
胃瘜肉雖然常見,但部分類型具癌變風險。透過定期胃鏡檢查,可及早發現並處理胃瘜肉。如果您有任何胃部不適或對胃瘜肉有疑問,建議諮詢醫生。
仁輝內視鏡及日間醫療中心提供腸鏡及胃鏡檢查,專業的設備及醫護團隊,讓您的整個檢查過程順暢且安心,只需一日時間,無需過夜即可檢查自己的腸胃健康。
需要進行腸鏡及胃鏡檢查?找仁輝,最可靠!
<即刻預約>
免責聲明:本內容由第三方獨立撰寫,僅為大家提供資訊,並無任何贊助,不能取代專業醫療意見、診斷及治療,亦不代表任何立場。如有任何身體不適,建議及早求醫。
相關品牌